这篇文章是我在公园里用语音口述转文字再修改润色出来的,记录在flomo

如果说我在学生时代有取得过什么出色成就的话,那肯定就是考研了,那是我动力最强的时候。

决定考研之前,我还是保持着每天打游戏甚至晚上通宵的状态。其他人都已经选择考研的目标,准备考研了,有的已经开始去图书馆了,占位置看书了。有一天我通了一宵,早上和侯聊了近况,他说“怎么能够这样呢?”唉,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心里特别震动,之后就很迅速地随大流,决定考研,跟着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备考。

那时候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脑子里只想着考研。当时我刚开始看高数,我的高数在大一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学,就只是为了及格才学的,现在又开始重新学了,每天早去晚回,几乎没有什么娱乐,一门心思要学习,把整个书本都过了一遍。就这样持续了有一两个月之后,暑假大家都回家了,我没有回,还是待在学校备考。

按照福格行为模型,行为=动力+能力+提示。当时我的动力爆表了,能力也没问题,备考这一行为动作很简单,只需要去教室学习就可以了,而且我的自学能力也不错,至于提示,似乎没什么提示,可能我对侯那句话不停的回想,一想到其他人是这么看待我,我就觉得我必须要做。备考这个行为的发生是基于动力的,而动力又是飘忽不定的。到了暑假的八月份左右,我的动力衰减了很多,又回到了以前的那种状态,玩儿了两周时间,作息不规律,熬夜。等到又幡然醒悟之后,才继续努力学习起来。

考研结束之后,成绩出来了,成绩非常好,这个结果对于我的自信有非常大的作用,我就觉得我的能力是非常足了。能力这一项其实是你对自己能不能做到的评估,并不是真的能力,而是能力感或者胜任感。

到了现在,我经过一系列重大的挫折之后,自信就降得很低,做很多事情我都认为自己主观上没有能力,而不是客观的没有能力。所以很多事情我就没有办法开始,这个行为就不会开始。我还会合理化这种不自信,让低胜任感一直持续,以至于其他的两项行为因素,动力和提示这两项,对于我来说也越来越看也不见了。比如说动力,我渐渐就失去了动力;又比如说提示,我即使是看到提示也会视而不见,对其他人来说是提示,对我来说就不是。

现在我成为了一个低欲望的人,我想做事情的欲望很低,我想要美好生活的欲望也很低。因为我认为我没有能力做成事情,没有能力过上美好的生活。

我还有自我攻击、自我责备的坏习惯。有时候只是一个很小的挫折,很小的失败,在其他人眼里可能根本算不上失败,又或者这次失败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原因,但是我就会认为是我自己的原因,然后不停地指责自己。我以为这种自我攻击在几年前已经停止了,已经被我彻底消除了。可是每次一遭受挫折,遭受大的失败,遭受其他人的指责,我还是会回到以前的模式里。同时我对生活、对生命充满了无意义的感觉,我从生命、从生活中没有获得好的感受。我甚至都不会感受好的情绪,我总是沉浸在负面情绪和回忆里反复品味。

《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里提到,你要停止自我攻击、自我批评,同时还要学会感受成功。卧槽,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受到特别大的震撼,因为在我特别成功的时候,我都不是特别开心,我也不想和其他人分享我的开心,只是觉得战战兢兢,觉得我这样突出肯定会招来嫉妒,会招来无妄之灾,我一定要低调,一定要小心。同时我还觉得,即使获得这样的成功,也都不是因为我自己,而是集体的努力和智慧,所以这算不上什么。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有一段时间,我确实是感到特别喜悦,特别高兴,但是长期来看,我还是把这次成功当成一种负担。有时候甚至会想,要是我没有这么成功就好了,就可以一身轻松,不用背负这些了,不用背负其他人的眼光,不用背负其他人的期望。我总是认为自己很差劲,总是在攻击自己。我做不到其他人的期望,我是失败的,如果我没有获得那样的成功,其他人就不会有这样的落差,也不会对我怎么失望了。

我的世界观有很大问题。我觉得在这个世界里,其他人才是最重要的,我总是以其他人的反应和决定作为主要参考,作为我行动的依据,而忽视我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时代,我还是挺自主的,我总是自己去网吧,去打游戏,不需要其他人的引导,甚至还拉着其他人一起,那时候我的自主性很强。但是等到了重大决定比如考研的时候,我并没有好好地去思考,没有想未来,只是觉得其他人都做了,那我也做吧。到了工作之后,以其他人的决定感受为主要依据去行动,尤其是事关重大的工作生活的事项,就开始越来越突出了,尤其在我状态很差,在我自我攻击责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