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之一
昨晚我失手把奶瓶碰倒弄碎了,浪费了一百毫升母乳。D 听到声响过来,看到眼前的场面,愣了一下,问“奶瓶怎么倒了”。我一边默默清理玻璃渣子,一边在想怎么补救、孩子该喝什么、拿什么喝,也没想出来什么有用的,就说“先想想现在该怎么办吧”。
事发当时我没有任何情绪,理智疯狂运转,分析这分析那。D 一开始无法接受,纠结于不可改变的事实,有些情绪,坐下来调整了一会儿,也开始补救。理智的帮助非常有限,我只是清理了现场,没有打开思路解决问题,明明知道奶瓶盖和储奶瓶身不匹配,还一味要尝试,做徒劳无功的事。最后是 D 想到了办法,找到库存奶瓶。
情绪
当时我胡乱地想到:事情已经发生,解决问题才是眼前的目标,情绪化不利于改善事态。我联想到自己,在某些工作情况下同样非常情绪化,以慌张、焦急、失望为主,那种时候我一样是被情绪控制,推进不了工作。
由此,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在这件事上不起情绪,而在另外一件事上会起情绪呢?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我是否有安全感,是否会恐惧。
在家里,我不会担心家人对我指责,不会害怕他们疏远我,大家总会原谅我,给我机会,在家里我总是很镇定。
在外面,我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害怕不被他人接受认可,害怕给他人留下坏印象。所以,在外面只要一做错事,我就陷入情绪当中,要么事情无可挽回,我就陷入自责,不断自我否定,消极度日;要么事情还有余地,我就陷入恐慌,着急忙慌补救,然后再陷入自责。
起因
我怎么会失手打碎奶瓶的?前一天我睡了六个小时,中午也没有补觉,注意力质量低,同时我还在走神,想些工作上无关紧要的事。
观察
情绪当中很少有第三人称,整个身心是陷入其中的,没有余量做自我观察,因此也就顺着情绪的本能去行动了。
另外一种更难察觉的是,在一个更底层的情绪下,运用理性找理由,找借口,其实都在为这种情绪服务。理性很大很明显,情感很小却深刻,理性是为情感服务。
恐惧
那些你恐惧的东西,就是能够控制你的东西。一个害怕失去的人,可能最后什么也得不到。一个不害怕失去的人,可能反而能够得到更多。
恐惧之所以会成为恐惧,是因为你不敢面对。正因为你不敢于面对生命的无常,死亡的苦痛,所以它们才会像魔鬼一样骚扰你,恐吓你。所以你要做的是理解它,面对它,与它共处,观察它,抚摸它,与它交流,对话。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恐惧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恐惧在我们的生存中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一个人应该恐惧的时候却无法感觉出恐惧,他就会放松对周围环境的警惕,就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她需要在目前的环境中保持低调,那就让她保持低调好了。人生是一场长跑,未来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如果她未来的人生成功了,自然会有自信。
事件之二
处理好奶瓶后,我们都入睡了。凌晨五点,我隐约听到 D 和 M 在厨房争吵,用词渐渐升级,最后不欢而散。源头是 M 用厨房的剪刀剪开了储奶袋,D 认为很不卫生,必须要纠正,就去告知理论,最后发生口角。
因果
这是一系列的效应。从直接的因果来看,如果我前一天睡好睡足了,就不会失手打碎奶瓶,这样一来 D 和 M 就不会在凌晨五点相遇,继而吵架。更大的因果来看,是他们理念不合,习惯不合,扩大来说,是我们两家整体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不同,对卫生的容忍度有差异。
居间
吵完后,D 打开灯把我叫醒,情绪激动,声泪俱下,要顺着 M 的话赌气。我说什么,她都要反驳。我解释了 D 对他们对话中关键的一处理解偏差,建议她心情平静下来,天亮了再说。当晚她们都没睡好。
早上我充当和事佬和传话筒,居间调停,两边说对方的难处和不易,没有起到效果,最后还是以最不和睦的解决方式收场,即换人。
反思
正如 D 所说,这只是一个导火索,只是矛盾积累后的爆发,如果像以前那样继续,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还是会积累矛盾,爆发冲突。这也是数月以来我失职后果的集中体现。
很明显,我缺少调解的手腕和能力,我只能分析出问题所在,却无法依靠自身实践去解决。我知道,她们需要心平气和、开诚布公地谈谈,相互谅解,相互道歉,各退一步,至少把眼前的疙瘩解开,更好的结果是把以前的误会也解开。但我没有促成。
我也缺乏传话的智慧。应该多强调谈话目标的好和难,顺着抒发出委屈,用情感上的慰藉激发出心情平和、换位思考。少谈对方的好,否则我就是在拱火。她们就会觉得我是站在对方的一边,是对方的人,为对方开脱,说的话就更没有说服力,更挑起矛盾了。
另一对
我联想到我和 DB 之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长期共事的经历,而且性格都弱势,声音小,顺从为主。
历史
我很恐惧冲突。小时候爸妈之间吵架,我一开始还劝,后来就只是待在一边默默哭。有一次,我试着解决表哥和我邻居的冲突,在他们就要开打前,只是哭着拉着两边说不要打,最后也是徒劳。还有一次,我因为一点小事把学校里的混混惹下了,他并没有对我怎么样,但我特别担心被打击报复,觉得天塌下来了,每天都哭来哭去,至少有一个礼拜,最后在各方帮助下才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