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冥想时,你提到一句话“这就是它最好的样子”,但我心里有些疑惑。我总想要更多,想要获得某种感觉。即使多年静修,我依然如此。能否解释一下这句话?


:即便你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终极体验,你也不会喜欢它太久。最终,你会厌倦它,想要换掉。有多少人找到了理想的伴侣?很多人在两年、甚至二十年后分手。即使是最完美的事物,也终究无法满足我们。我们常把责任归咎于对象或人,其实错不在他们,而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无法真正满足我们。

我们把对幸福的渴望投射到外界。当某物满足我们时,我们说“我爱它”,但一旦失去了满足感,我们便说“我不喜欢它”,然后转身离去。任何外在体验都无法带给我们持久的宁静和喜悦。我们终将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无论是美好的关系、伴侣、心境、健康、财富,都无法给予我们永恒的幸福。我们必须看清这一点。

只要我们将幸福寄托于外在体验,我们就会不断寻找新的替代品。然而,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外在无法带来持久的幸福时,这种“追求新体验”的动力就会逐渐消失。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有欲望,或者不再想看电影、见朋友,而是这些欲望不再被“寻找幸福”驱动,而是来自内心的圆满与宁静。这就是我所说的“这就是它最好的样子”的意思。

在当下,没有任何东西阻碍我们获得圆满与喜悦。每一刻、每个处境都是如此。你只需看见:你的真实身份——这个赤裸裸的存在——本身就是圆满的。过去的念头、感受、活动、关系等从未增添我们真实身份的任何价值。我们现在的存在与五岁时一样纯净。任何体验,无论多痛苦或可怕,都未曾削弱、伤害我们。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看清:我们本身就是圆满的。这种圆满不依赖于外在的任何事物或他人。宁静、和解、圆满就在此处。我们无需在生活中追求它,而应在此基础上生活、行动。我们依然可以有欲望、活动、关系,但这些不再是为了寻找幸福,而是表达、分享和庆祝内在的幸福。

我说的幸福不是指唱歌跳舞,而是放松、自在、喜悦之感。正如约翰·克莱因所说的“存在的放松感”,仅仅意味着此刻没有任何缺失。这也是我要表达的,即:我感到完整、圆满。我不需要任何东西来填补自己,而是从这个视角去生活。与人交流时,不是为了从他们那里获得喜悦和爱,而是单纯地分享存在的喜悦。对方会立刻感受到这一点。

当你见到某人时,不是为了从他那里得到什么,不需要他们满足或接纳你。怀着这样的态度,即使不言语,别人也会感受到,并感到安全,乐意与你相处。因为他们不会感到你向他们投射不可能实现的需求。这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是真正的存在分享,不论分享的形式如何。

当你在真正分享存在的喜悦时,这才是亲密的关系。亲密与性无关,你可以与没有身体接触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同样,即使有性爱接触,也可能没有亲密关系。我们渴望的不是性爱,而是亲密。亲密的本质是没有投射、没有期望,只有分享存在的喜悦。

这是我们在静修中所建立的友谊的品质。正因如此,友谊是静修中的重要部分。我们留出大量自由时间,让大家自由活动、围火畅聊、一起用餐,因为这种友谊放大了我们对存在的喜悦,并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