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丘成桐自传读后感

丘成桐自传《我的几何人生》真是好看。当代第一流的大数学家大思想家。第一流的数学,第一流的文笔。有几个地方让我颇有感触。

第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之旅

本书开篇讲丘成桐童年的家庭贫窘。看得让人揪心,让人唏嘘。他小时候很贪玩,学习也差得很,重点中学也考不上。后来父亲去世,家道中落,颠沛流离,母亲一个人苦苦支撑。他猛然觉醒,奋发图强。柳暗花明,一路高歌猛进,百折不挠,克服艰难险阻。最后横扫数学界各大权威奖项: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沃尔夫奖,等等等等。

坎贝尔曾经总结过所有神话故事背后的英雄原型。这本书之所以过瘾,首先就在于它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崛起的励志故事。

数学是千秋霸业,数学方程能横穿历史超越时空。

丘成桐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第二个,做大事的热情与眼界

不管是这本传记,还是他散落各处的演讲与文章,你都能很轻易地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丘成桐对做真正大学问的巨大热情。丘成桐的聪明自不必多说,但你也不难感受到他身上某种形式的质朴、蛮力与笨拙。譬如说,为了证明卡拉比猜想,他竟然尝试过近五千个函数。做数学当然需要一定的天赋。真正的聪明其实是大巧若拙。互联网上经常流传一些对所谓学霸如何如何聪明的肉麻吹捧,最后这些人却一无建树或成就平平。正好比吹捧一个人小学时成绩如何好。这种文章无不透着一股肤浅的小家子气。

年轻的学子与其看这种文章而自卑,不如多读读丘成桐,读读他的传记,演讲。你会有一种亲切感,你会受到炽热的熏陶,从而更有力,更自信。真正的大家, 首先应该能感染人,滋养人。

丘成桐身上洪流般的热情来自何处?

他自己就经常强调,幼时深厚持久的文学熏陶,塑造了他的审美,后劲持久,影响不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他做学问的眼界甚是宏大。

他做的是微分几何,却并不满足于固有的那一亩三分地,而是贪婪地吮吸和吞噬数学中的一切学问:非线性微分方程、群论、数论,等等,即使最后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跑光了,教授给他一个人上课。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深知,第一流的学问,第一流的事业,往往需要贯通原本相距遥远的事物。

所有的珠子,最后都串成了线。

后来,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微分几何和非线性微分方程深度融合,让几何分析变成了庞大的王国。

他做的是数学,却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譬如广义相对论、弦理论。

他向当代第一流的物理学家们学习,跟他们合作,做两个领域沟通的使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丘空间,最后成为弦理论的基本工具和语言。某种程度上说,有点类似黎曼空间之于广义相对论。虽然目前还不甚完美。

他做的是数学和物理,却也在文学中倾注着个人的深情。

散落书中的诗词文章,可窥一斑。 尽管这种形式古典内容质朴的诗文,已经远离了当今文学的主流。

没有理科与文科的人为分野。

他在乎的是更普适更深层的东西。

他在乎的是怎样做真正的大事业,做真正的大学问。

丘成桐堪为所有年轻人真正的导师。

第三个,科普

这本书穿插着一些数学与物理的科普,撑起了他数学人生的骨架。当然,不是很好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初读的时候,碰到不懂的地方不必过于执着,不必锱铢必较,即使略过影响也不大,先看完一遍再说。

就科普而言,他几年前出版的另一本书《大宇之形》,详尽得多,精彩得多。当然也更难读。如果你没有阅读的爱好,我不建议你读。但是如果你狠下心来硬啃,收获也会更大。你将有机会跟随着他深入到数学和物理学的最前沿,呼吸到那儿寒冽逼人的空气,感受到那儿极目万里的空阔。以后有时间我再做一番详尽的解读。

第四个,名利

这本书作为传记,不可避免地谈到了学术界的名利与恩怨。以丘成桐的学术地位,如此详尽如此直率,也是罕见的。

这也挺好,让大家看到了学术界更真实更赤裸的一面,有一种祛魅的效果。

前面谈到了热情,然而想要大有成就不甘人后的雄心壮志,本身也是这种热情至关重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这一点上,学术界与其他领域并无很大的差异。

只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让我们更含蓄。

但是志在必得的年轻学子,内心深处,你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它拥抱它。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很有意思。四维空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者弗里德曼,在得奖之前,曾经打电话给丘成桐,愤愤不平地说,我比你更应该得菲尔兹奖,因为我的论文里提出了五个原创的思想,而你的只提出了一个。 稚气未脱的话语中,透漏出的是强烈的荷尔蒙气息。这种争强好胜的精神,倒也有一种坦率的磊落。起码不应该干扰和影响对一个人真实成就的评价。

有个跟杨振宁齐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叫霍夫特。他一把年纪苍苍老去的时候,建了一个小网站,详尽地指导年轻的学子应该学习哪些物理学领域,才能成为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大大方方地告诉你,甚至鼓励你,怎样做更有希望拿到诺贝尔奖。

丘成桐当然不是完人。围绕着他有许多争议。虽然他在本书中诉说了自己的对声名的超脱,但是如此详述数学江湖的争论与纠缠,其实本身也流露出在乎。 这种是非纠缠,读者身处其外,可以围观,并各自在心中作出各自的评判。尽信书不如无书。关于对撞机的争论,本质上是对未来的预判,而非事实的描述。各花入各眼,也不妨作如是观。

一代数学巨匠。一本好书。《我的几何人生》,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