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s://weibo.com/7393542071/MD28ECwKG

皇权在朝代中的发展是动态的。从汉朝开始说,刘邦只是威望高,从皇权的绝对权力性角度说,并不高,开国太祖底下猛人太多。韩信得杀,刘邦一死没人治得了他,这就说明权力还是在韩信这里,韩信服得只是刘邦个人,而不是皇帝,需要杀了他才能收权,保证二代皇权的稳定。

汉朝二代实际掌权者是吕后,人们印象中吕后心狠手辣,实际上吕后的权力被勋贵们掣肘的的非常厉害。她杀个戚夫人之流当然是轻松加愉快,但对其它功臣她都是比较恭敬的,在朝臣的任用方面,完全遵循刘邦的遗嘱。后期吕后为什么要培养诸吕,就是因为自己的权力不够与功臣集团分庭抗礼,要加强自己的绝对服从势力,从功臣手中夺权。从这里可以看到,二代皇权仍然不强,功臣集团的势力依然庞大。

到第三代汉文帝时期,刚上任时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与大臣们斗智斗勇,这时的皇权仍然受限比较严重。文帝外柔内刚,软硬兼施,纵横捭阖,个人能力超强,打造了一个文景之治的底子。是汉文帝性格好当了千古仁君吗?一方面可能是有,另一方面就是条件不允许他当昏君暴君,他必须兢兢业业。在文帝时期皇权开始加强,功勋集团也传到了三代,势力开始弱化了。

第四代汉景帝通常意义都认为是个过渡皇帝,存在感被前边的文帝和后边的武帝给压制了。景帝时期皇权就已经高度集中了,但还是不够强,这时皇权的对手盘逐渐从功勋集团转向文官集团,相权开始制约皇权,相权皇权成了权力斗争的主要矛盾面。如逼死周亚夫,腰斩晁错,都是皇权与相权(三公)斗争的结果。

汉武帝是汉朝皇权的巅峰,这时都第五代皇帝了,功臣的子孙们要么退化成文官集团,要么远离中央成为地方豪强,这时皇权把勋贵集团的权力集中了起来。汉武帝为什么能为所欲为,就是皇权达到了空前的集中,没有什么人能掣肘他了。这主要是指汉武帝中期以后,窦太后王太后死了,太后的权力也集中到皇权上边,生杀予夺根本不需要考虑太多,都是一念之间的事儿。此时的皇权,功臣,外戚三权和一于汉武帝,才成就他雄心万丈的帝国事业。汉武帝时期不仅三权合一,还罢设置了中书令,这个机构是专门制约内阁的,把相权一并收了过来。

汉武帝时期的宰相成了摆设,再也没有前期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宰相那么大的权力了,完全是执行和贯彻汉武帝个人意志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