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s://weibo.com/1645372340/M765R15HC

1、我昨天说1980年代并不是“充满希望”的,并不是说指标,而是说感觉。实际上,所谓“充满希望”是指一种较为确定的方向感。这件事情在1980年代是不存在的,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其他方面。

2、而且这个方向感也不是“走向法治和尊重产权”,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方向”——因此强拆、腾笼换鸟越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越强。

3、说1980年代不可能是有确定方向感的。举个例子,价格闯关的失败,让经济的“方向感”并不明确——一方面共识并不强,另一方面因为共识不强也没有明确方向感。实际上票据的废除要到九零年代以后了。

而深圳的“关内会和关外一样么”这个问题,到1990年代中期仍然是很不明确的。

4、有确定感是好几件事情共同驱动,我个人认为到了1990年代中期以后才定型,这几件事情包括了: a、米袋子、菜篮子和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的构建 b、1992 c、国企改革和百万大下岗 d、在宣传口给基层多样、激进的改革放开论述的口子——卖学校卖医院、大拆大建等等都有给了一定的论述渠道。 e、给改革者激励而不是风险 f、让官员各方面利益和经济增长逐渐、充分绑定 g、几次外交大认怂

这些事情,今天褒贬不一,后果也多元复杂。但实际上“有确定方向感的希望”,我认为是这些事情逐渐形成的。

5、1980年代不具备形成“有确定方向感的希望”的条件。事实上,回顾当时的诸多大事件和小情况,也体现了它的方向并不确定。

当然我不反对人们去投影一个虚拟的“美好时代”来构建自己的政治论述——实际上,中国三千年以降一直是这么干的,没啥不好,能用、好用。

6、我只是简单的陈述另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口中的“有确定方向感的希望”的形成是逐渐的、多事件的。

而且这个方向感也不是“走向法治和尊重产权”,而是“已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强拆、腾笼换鸟越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