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何学习《论语》?
1、《论语》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读的书。因为读书的功夫不在书内,而在书外。
2、学习领域太过广泛,并不是一件好事。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要去实践。
3、学习不在快,也不在多,而在于 “三省吾身”:时刻监督自己,鞭策自己,鼓励自己。
提问:布老师您好。我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级。我希望他能从经典中学习到一些中国传统的智慧,因此从去年开始就要求他熟读《论语》,并且能背诵一些章节。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能够开始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话,但是对大部分的内容都不是很理解。我想请教布老师,您建议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学习比较好?谢谢。
回答:你好。在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气氛中,看到有的家长仍然认可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价值,我还是挺开心的。我对你的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智慧的建议有如下几点:
第一,不要求快。
从二年级开始熟读《论语》,还能背诵一些章节,这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学生了。我给你们的建议是,不要追求速度。
子曰:“欲速则不达”。千万不要读得太快。读得慢一些,反而有更好的效果。
《论语》这本书,可以说是微言大义。如果追求读的速度,很容易囫囵吞枣。因为它很简单的几个字,后面可能就有很深的含义。你拿出其中的一句话,扩充一下,就能写一本书。所以我们读一句话,应当把它当成一本书去读。
就例如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需要去专门理解的字就很多。如果不搞清楚 “学”,“时”,“习” 在孔子的语境中到底指的是什么,用现在大众理解的汉语词义去套用,就会几乎完全丢失孔子的本意。
而最难理解的,则是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的关系。也就是说,学与习,为什么就会带来 “悦”?这里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一般的教材和讲《论语》的老师都很难讲透。因为这已经不是字词的问题,而是人生境界的问题。
搞懂《论语》的字词句容易,搞懂孔子的人生境界很难。而如果无法进入孔子的人生境界,用他思考世界的方式去思考世界,用他要求自己的方式去要求自己,一个人即使读懂了《论语》的字词句,却仍然无法读懂《论语》。
所以,《论语》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读的书。读五年能有所领悟,读十年能有所收获,读二十年能得出几分道理,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要着急。
为什么要用这么久的时间?因为读书的功夫不在书内,而在书外。不是打开书本才是读书,合上书本,将现实映射于书本,将书本深藏于心中,应用于现实,才是真正的读书。
第二,不要贪多。
很多人学习国学,就是把先秦诸子,周易八卦,能涉及的领域全部学习一遍。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有这个能力的。我是没有这个能力。我能学几本书,用自己的话,结合生活的实际讲出来,我觉得就已经够用了。
我大学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没有能力去研究古籍。我觉得我学习《论语》,还有其他儒家经典,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的人生,帮助我实现人生的价值。我相信普通人学习古典文献,最大的目的也应该是用古人的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如果行有余力,应该去努力转播中国古典文化。
因此,学习领域太过广泛,并不是一件好事。《论语》这样的经典,一次一句话,学到了,做到了,再去学下一句话,就是非常好的态度。
所以学习千万不要贪多。孔子的弟子对待孔子教导的态度,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 “请事斯语矣。” 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要去实践。
《论语》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如果子路听到了一句话很好,但是没有能做到,他就很害怕听到下一句话。为什么?因为他需要让自己的实践跟上自己的知识。如果一个人知道太多的道理,却不能在现实中践行,那么这个人很容易沦为虚伪。
第三,重在省身。
不求快,不贪多,那么应该做什么?把重点放在省身,也就是关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学习孔子的智慧,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也不是为了占领道德制高点,自我感觉良好,顺便鄙视他人,而是为了能够用正确的思想引导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完成人生的使命。
前面说,读书的功夫不在书内,而在书外。时刻监督自己,鞭策自己,鼓励自己,就是这种书外的功夫。 省身就是主动用理性,有意识地来关注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我们在每一次吃饭,穿衣,每一个小时的学习,工作中省身。我们关注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对待朋友的态度,对陌生人的态度。我们见到了比我们优秀的人,是不是不会嫉妒,而是愿意去向他学习?我们见到了比我们糟糕的人,是不是会收起优越感,而是思考他为什么会出问题,自己应该怎么避免这个问题?如此等等。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些,无论外在的条件如何,他都会成为有成就的人。我们如果学有所成,一定是因为我们足够重视自己的每个念头,和每个行为。因此,学习不在快,也不在多,而在于 “三省吾身”。
以上就是我给你和你的孩子的三点学习建议。如果你可以让孩子报名我的孔子人生哲学课,和我一起学习,我觉得他应该能学到更多,我也能在教育中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