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在死亡来临之前,你将会承受巨大的恐惧和忧愁。
2、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去利用这暂时的速朽的生命,去创造永恒和不朽。
3、贡献超出了生命本身的人,每一天都是充实坦然的,面对死亡一定是平静和轻松的。
提问:布老师,我是你很长时间的读者,今年 43 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最近发生了两件事情,让我心情难以平静。第一就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和我差不多大,是非常好的人,家庭很幸福,但是今年她诊断出了癌症。我本以为我这个年龄的人不用担心这样的事情,但这种事情却真实地发生在我身边。第二是最近可能会有病毒的大流行。我很担心我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我发现布老师虽然和我一样生活在上海,但在你的文章里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恐惧,反而是一如既往的深刻和淡然。所以我今天就想请教布老师,如何用正确的方式面对生命的无常?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死亡?
回答:
对死亡的态度是检验一个人的人生境界的最好标准。
大多数人对死亡的态度是恐惧。有的人是忧愁、不舍或遗憾。而只有少数拥有比较高的人生境界的人,才能做到既不忧愁,也不恐惧,而是平静和轻松。
为什么大多数人面对死亡会忧愁和恐惧?因为他们的心里有愧疚。而为什么少数人能做到不忧不惧,平静轻松?因为他们的心中没有愧疚,而是充实和坦然。
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在于不同的人对于人生的根本理解的不同。
有的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享受。就好像有一个人突然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上多出了一笔巨款,可以用来购买好吃的,好玩的,可以买任何东西。结果他就用这笔钱购买了各种享乐,尽情挥霍,不亦乐乎。但是有一天,银行给他打电话,说这笔钱打错了,不是给他的,让他在某个时间点一定要还回来。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得了癌症才开始戒烟,到了老年才开始锻炼身体,得了一场大病才如梦初醒。
这就是普通人的人生模式。普通人特点就是极度的短视。他不明白任何的享受,都是要支付代价的。得到的任何东西,都是要还回去的。如果你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那么在死亡来临之前,你将会承受巨大的恐惧和忧愁。
他们为什么心里会有愧疚?因为他们的人生得到了什么,就会失去什么。到最后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他的,他什么也没得到。他们身为宇宙万物之灵,却为了一点快感而浪费了仅此一次的生命。
而另外一些人,他们的眼光比较长远,用不了多久就想通了上面那一类的人到了生命尽头才想通的问题。他们清楚地知道,你享受的任何东西,都是需要支付代价的。人生根本就不是平白无故多出的一笔巨款,而是一张信用卡。账户里的钱是真的,但不是给你随便花的,那叫信用额度,花掉的每一分钱都要还的。
对他们来说,人生的意义,根本就不是享受生活,挥霍生命,而是如何利用这笔暂时属于你的钱,去创造更大的价值,使得我必须归还这笔钱之后,它创造的价值还能留在这个世界上。
也就是说,既然我们的生命最终要归于死亡,那么我们的生命本身无论发生什么,都会随着死亡一起被带走。因此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去利用这暂时的,速朽的生命,去创造永恒的,不朽的被造之物。而我们生命之外的这个被造之物,才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不在生命之内,而在生命之外。既然这样,如果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在给世界创造价值,那么每一天我们都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如果银行给你的信用额度,每一块钱,每一天,都没有被浪费,都在给你创造信用卡之外的价值,那你的心中就绝对不会有愧疚,而会变得充实和坦然。
历史记载了孔子的两个弟子的死亡。
子路死于战场。他战死之前是平静的。为什么会平静?因为他在决定参与这场战争的时候,就决定了要用生命来守护自己的信仰。死亡是他为世界的贡献的一部分。当时有人叫他一起跑掉,他却没有,而是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必死之地。历史记载,临死之前他的帽缨被人砍掉,他还淡定地把帽缨系好。
曾子死于疾病。但是他死之前的的感受是完成任务的轻松。有一次他得了大病,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学生们都叫到床头,对他们说:“你们看,我的手和脚都在吧?如果我今天死了,就轻松多了。” 现在的人可能难以理解他的意思。他其实是说,我身体是来自父母,因此我一生小心谨慎,替父母保全了我的身体。我死了,孝的责任算是履行完毕了。
他们每一个人都用生命来诠释了孔子的那句话:“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你的生命活出了意义和价值,你怎么会忧愁,怎么会恐惧?对世界的贡献超出了生命本身的人,活在世界上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都是坦然的,他们面对死亡一定是平静和轻松的。
对于他们来说,现在死亡和将来死亡是一样的。任何时间死亡都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生命的意义在生命之外,是死亡带不走的。个体死亡了,生命的意义却能永存下去。就好像你把信用卡全部还清了,但是你利用这些年的信用额度,利用这个机会来创造的价值,还存在于世界上一样。
我经常讲的,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而不是得到,正是这个意思。虽然我和你年龄差不多,都进入了中年,但是我们之后的人生还有很多机会来给家人和世界付出。希望我们都能找到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