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

**1、把自己从孩子的服务者转变为管理者,让孩子从家庭的客人转变为主人。 **

2、把更大的孩子培养为更小的孩子的管理者,是对他由内而外的全面训练。

3、人数多的家庭,管理就更需要计划、理性和规范,而不是靠感情和直觉。

以下问答来自我的人生情感咨询服务

提问:布老师您好。我是一个家庭主妇,今年 32 岁,有两个孩子,我们在北京生活。我先生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他非常喜欢读您的文章,并且也会把您推荐给身边的人。在认识您之前,我们都觉得生养两个孩子就完成了人生的任务,而且已经是比周围的同学和朋友孩子的平均数量多了。但是经过您的循循善诱,我们的思想已经转变,认识到多生孩子对我们的人生和国家民族未来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虽然我先生的收入再养活几个孩子也没有问题,但是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感觉到力不从心。我先生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加通勤的时间超过 12 个小时。所以养孩子主要是我的任务。我从早上一睁眼就像打仗一样,给大的做早餐,给小的穿衣服,应付哥哥上学前的丢三落四,妹妹不愿上幼儿园的小脾气。送完两个孩子上学,早高峰堵车回到家,收拾房间,做自己的午饭,吃好就已经中午了,睡个午觉,就要去幼儿园接小的,去小学接大的,然后就是做晚饭,吃晚饭,陪妹妹玩,给哥哥辅导作业,一切都搞定,就要洗澡睡觉了。工作日尚且如此,周末节假日就更忙,一个兴趣班接着另一个,连午睡的时间都没有。我一个人在家带两个孩子,经常感觉到非常的孤独和疲惫,虽然明知道养孩子是幸福的,但总是感到力不从心。我无法想象我们家如果有四个或者六个孩子会是什么样子。布老师,我们很想要更多的孩子,但是按照目前的状态,又看似不太可能。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真诚向您求教。

回答:首先我很高兴你们能够听从我的建议,为长远考虑,为世界创造新的生命。

做父母可能是普通人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我来谈两点,只要你做好了这两点,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越来越顺利,否则就会越来越困难。

第一点, 把自己从孩子的服务者转变为管理者,让孩子从家庭的客人转变为主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很多父母说,自己小时候受苦了,就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苦。或者说,自己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或者对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需要你操心。这都是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服务的典型心态。父母把已经脱离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当成是客人一样服务,是一种畸形的关系。

我们来设想一下,你,我,或者任何人,不让他付出任何辛苦或者代价,就让他长期享受别人的全方位服务,那么久而久之,这个享受服务的人,会对这个服务满意吗?他会感谢提供服务的人吗?他会乐意别人与他分享服务资源吗?

如果你很难设想,那么你就想像一个五星级大酒店,他的全部客房,可以让任何人免费去住。他的全部餐厅,也是无限量提供自助餐,可以让每个人免费去吃。那么时间一长,这些免费获得了客房和自助餐的人,会对酒店提供的客房满意吗?他们会感激酒店每天提供了自助餐吗?

当然不会。因为这个服务根本就是免费的。他获得更好的服务,也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所以他非但不会对现有的服务满意,反而会越来越不满意,会想方设法索取更多,并且会极度反感有人与他争抢资源。

他们一定会抱怨为什么别人得到了高楼层的大套房,而自己只能屈就在低楼层的标间。他们一定会抱怨为什么昨天有燕鲍翅和大龙虾,今天却没有。他们一旦占据了酒店的某个房间和自助餐的座位,尽管他们获得这些都是免费的,但是他们仍然会非常反感别人来和他们分享这一切。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非但不感谢父母的辛劳和关爱,反而觉得父母亏欠了自己。因为父母长期把自己当成是服务员,把孩子当成是客人,所以孩子就只会在关系中索取,不懂得付出,把享受父母提供的服务看成是理所应当。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庭的兄弟姐妹会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因为父母为孩子提供了免费的服务,却没有培养孩子付出和奉献的精神,这就让兄弟姐妹之间成为了资源的争夺者,而不是合作者。兄弟姐妹之间,一个人的资源多了,另一个的就少了,他们之间能不互相仇恨吗?

如果一个人得到什么东西而没有付出代价,他很可能就不会去珍惜。所以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总是轻视自己从父母那里已经得到的东西,而看重父母给了兄弟姐妹的,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所以这种模式下的兄弟姐妹,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矛盾。

把自己当成服务员的父母,很可能会培养出极度自私,只会索取,不懂付出,并且仇恨兄弟姐妹的孩子。如果你是按照这种模式来养孩子,一定是越来越难。养一个很难,养两个三倍的难。为什么是三倍的难?因为你不光要伺候两个老爷,还要保证公平地伺候两个老爷,免得老爷们互相嫉妒。

那么应当怎么做?父母在孩子脱离幼年之后,就需要把自己从孩子们的服务者,转变为他们的管理者。那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阶段目标,是培养孩子自强自立。例如你家老大,上小学了,还不能给自己做早餐,上学之前还要丢三落四,这都是应该由他自己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不做早餐就不要吃,丢三落四就要受老师批评,时间一长,自己就知道要做了。

第二阶段,是培养孩子成为家庭的主人,奉献者。你的老大既然能给自己做早餐,就能给全家人做早餐。他既然能上学,就应该能洗衣服,取快递,收拾房间,扔垃圾,等等。劳动最能够教育人,它会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他明白生活的辛劳之后,自然会感激父母的付出。

孔子在《论语》中说:“爱之,能勿劳乎?” 意思是,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和下属,你就要用艰苦的任务去磨练他。自强自立,承担家务,仅仅是磨练的开始。去学习赚钱,学习承担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是他们一生都必须修炼的功课。

我们听到很多父母说,自己小时候受苦了,就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苦,这样做对吗?完全错了。应该让孩子受苦。苦难才能让人成长,才是对他负责。应该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吗?且不说根本不存在 “最好的生活” 这个东西。一个阶层认为的最好的生活,在上一个阶层看来,就是不堪忍受的生活。所以就算你能给他“最好的生活”,也千万不要给他。

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需要操心,这样做对吗?完全错了。一个人有了端正的品格,然后再学习文化,才有意义。那么如何拥有端正的品格?品格并不虚幻,就在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之中。在走上社会之前,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对待自己的家庭成员,就是一个人的品格。走上社会之后,如何为社会作贡献,就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请注意 “行有余力” 四个字。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人都有问题,就不要学文化,学了也是社会的祸害。所以,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成为家庭的主人和奉献者,然后再启发他理解社会,和为他人付出的意愿和能力,要比上学重要得多得多。

所以第三阶段,在孩子逐渐长大之后,要培养他们理解社会,爱他人,为别人付出,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和这个社会的普通人聊天,发现普通人痛苦的原因,在于他们凡事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凡是让自己开心的就是好的,不开心的就是坏的,而完全对自己如何为他人付出不感兴趣。所以他们会永远陷在低级的痛苦中。

只关心自己的,自私的人,是不可能幸福的。幸福的人不是只关心自己,只追求自己的感觉,而是思考自己如何为他人付出,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去满足他人的需要。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人的幸福来自于让别人幸福。所以越是能够向着这个方向培养孩子的,孩子就能越成功。

我说的第一点,是把自己从孩子的服务者,转变为孩子的管理者。那么第二点,就是把更大的孩子培养为更小的孩子的管理者,这是对他由内而外的全面训练。

儒家不仅讲 “孝”,更讲“孝悌”。这个“悌” 已经被中国人遗忘得差不多了。我估计很多人见到这个字都要念错。“悌”说的是什么?是对待兄长的顺从和尊敬。在儒家看来,社会应该是一种类似于数学上分形的模式,由父子关系,延伸到其他一切关系。俗话说长兄如父。这个“悌”,就是兄弟之间,类似于父子关系的一种关系。

那么为什么要把更大的孩子,培养为更小的孩子的管理者?从几个方面来说。

一,管理是一种能力。既然是能力,那就需要学习,需要锻炼。而这种能力就像写字画画一样,学得越早越好。你们夫妻生了几个孩子,你们直接管理这几个孩子,就等于剥夺了更大的孩子管理更小的孩子的机会。更大的孩子的管理能力就得不到锻炼。

人性是相通的,你的大孩子从小会管理弟弟妹妹,长大就会管理企业和组织。会管理别人的人,比那些只会接受管理,不会管理别人的人,收入更高,更有前途。所以哪怕是从世俗功利的角度,也要从小培养更大的孩子成为管理者。

很多人为了孩子未来能有高收入和社会地位,盲目地去买学区房,花钱补课,挤破头去读什么 985,211,毕业了还要考研,以为这样就能做人上人,实际上不过是普通打工人。比起学历,管理能力含金量更高,而且就算是上学也学不到。你真想培养孩子成才,给他生几个弟弟妹妹让他管起来。

普通人一辈子也没有管理过几个人,所以对管理缺乏概念。很多人以为管理,就是利用权力发号施令,实际上并非如此。管理,就是让别人去做你想做的事情。那怎样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依仗着权力发号施令,是最低级的管理方式。最高级的管理,是让别人认同你的价值观,心甘情愿为你的价值观效劳。而如何去塑造,去传递,去强化你的价值观?这是管理者需要修炼的最重要的方面。

既然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传递,强化价值观,就说明管理者比被管理者拥有更强大的价值观。既然他拥有更强大的价值观,那么在管理者的身上,这种价值观必然体现得更加充分,于是,他必然拥有更加符合这种价值观的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认为,管理的精髓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管理首先是对自身的管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关系。所以管理并非利用权力发号施令,而是对自身由内而外的全面提升。越早接触管理,越早开始管人,一个人就会越早认识到这一点。

解决了价值观问题,接下来就需要解决谁来做,每个人分别做什么,这些人的问题。所以管理第二重要的就是识人用人。这是一门大学问,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展开了。总而言之,把管理做好,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把你的孩子培养成管理者,是对他由内而外的全面训练。

二,刚才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去说管理。现在从被管理者的角度说。每个人一生下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新人刚进入一个组织,他都首先是被管理者,而非管理者。所以每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先都是从被管理的角度去学习管理的。对于他的成长来说,最好有一个懂得管理的人做他的上级,给他一个大体正确的示范。

所以为了弟弟妹妹能够更好的成长,你需要训练你的大儿子做他们合格的管理者。大哥哥的弟弟妹妹,就是更小的孩子的哥哥姐姐,他们也有机会去做更小的孩子的管理者。这种角色转换,使他们能够更加认识到如何去更好地管理他人和自己。这样你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得到更好的锻炼。

人类在工业革命以后的家庭模式,实际上都属于一种孤立的原子化家庭。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中,族群的划分基础,不是行业和地域,而是血缘关系。有着相近血缘的一大家人住在一起,通常会有几十个男性,几十个女性和几十个孩子。

在这种社会中,每个孩子在脱离了幼儿时期之后,就不仅仅属于这个家庭,更属于这个族群,和这几十个孩子的社会。每一个孩子在孩子的社会中都能找到他愿意跟从的哥哥姐姐,也就是他的上级。他在长大一些之后,有新人加入他们的社会,他也有机会去领导他的下属。

在这种模式下,孩子之间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结合,总是两厢情愿的。孩子们充满了竞争,也有合作。这更加类似于我们真实的情况,有比较坚定的价值观,有资源,有能力的人会去做管理者。价值观,资源和能力差一些的,可以做被管理者。被管理者可以在被管理的同时学习管理者的经验,以便在未来机会成熟时做管理者。

如果你观察那些一开始打工,后来创业成功的人,会发现那些跟着成功的管理者或创业者一起奋斗过的人,更容易创业成功。这是因为他们在曾经的老板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赚钱的门道,管理的方式,做人的品质,等等。所以从被管理者的角度说,拥有一个好的上级,也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要做孩子的服务员,把每个孩子都像老爷一样伺候起来,当然会觉得很累。所以你要转型做管理者,只管大的一两个孩子,以后生的小孩子,从上幼儿园的年龄开始,就交给老大老二去管。给哥哥姐姐设定任务,厘清责任,明确奖惩,让他们去探索如何管理自己的弟弟妹妹。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是如果你打算生很多孩子,就非做不可。这个东西也不是我的一家之言,而是中国传统的智慧。我只是根据我的理解来分析了一下它为什么是有道理的。我们的祖先虽然科学知识很有限,但是在做人和管人方面,却有着丰富的经验。

因为中国文明是古代最伟大,最辉煌的文明,所以古代中国人在如何组织家庭和社会的方面,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遇到这一类的问题,向祖先们请教,往往是没错的。可是我们近代以来,抛弃了中国古代很多珍贵的东西。所以我就想重新学习古人的常识,来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你也许会觉得,我说的过程过于复杂了,听起来很难。这也不怪你。因为你一直处于一种三四口之家的模式中,两个孩子已经是你的能力极限了。你想要多生几个孩子,管理一个更大的家庭,就必须改变你以往的行为模式,改变你家庭的组织结构。

无论是任何的社会组织,组织规模的扩大,往往意味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非单纯的组织规模扩大。这句话怎么理解?假设你有一个公司,一个老板直接管理两个员工,每个月赚点小钱,这问题不大。但是如果你想再招聘 27 个员工,把一个 3 人公司变成 30 人公司,并且还按照 3 人公司这样管理,你可能就要开始管理混乱,而且要亏本了。

30 人公司,不可以按照 3 人公司这样管理。你管不到每一个人,即使管得到,也无法保证管理的质量。你至少要任命一个副总,2-4 个部门经理,每个部门经理管理 2-3 个小组,这样才能保证效率和协调。那么 300 人公司呢?副总就得好几个,部门经理开会就要坐满一个会议室,以此类推。

越是大的组织,结构就越复杂。越是人数多的家庭,管理就越是需要层级,需要计划、理性和规范,而不是靠感情,靠直觉。你想要多生孩子,扩大家庭,这很好。所以你要更多地学习中国古人家庭管理的思想。我今天给你的咨询只能作为一个纲领和启发,给你讲清一些道理,提供几个原则。而实践是更加辛苦和多变的。

希望你从今天开始,能够立志于齐家,不仅能够高效率地带领众多孩子,更能让孩子从家庭事务中获得管理和被管理的经验,进而在社会中得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