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同情心

一个人可以有同情心,可以有爱心,可以有任何情感,这很好。但是一定要记住,情感仅仅是情感而已,本身并不是高尚的代名词。任何未经理性思考的情感,都会给自己或者给别人带来麻烦。因为同情心不仅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

最近华东一带遭受了严重的台风灾害。每次在极端天气发生的时候,总有人持着这样一种论调,就是不忍心,或者不应该在极端天气里叫外卖。我很同情具有这样强烈的同情心的人,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讲一讲什么才是正确的同情心。

同情心还分正确和不正确吗?

是的。同情心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可以形容为:别人过得不好,我就感觉不好。它会使人有一种 “尽我所能让别人过得好一点” 的简单朴素的愿望。

这种美好的愿望植根于人性。它形成于人类漫长的狩猎采集时代。在那个时代,你认识的每个人几乎都是你的亲戚,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携带着你的基因。所以同情陌生人,尽力帮助陌生人的基因,有利于基因最大化的传播。

这种愿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分不清愿望,与实现愿望之间的手段的区别。**例如有的人同情那些加班很多的工人,所以他们主张通过一个法律,限制工人加班的时长。可是工人并不这样想。

我曾经在企业担任过管理岗位,经常和一线工人对话。那些富有同情人的人通常以为工人不能选择加班或者不加班。其实不是这样。在某个企业里,工人确实不能选择加班或者不加班。但是工人可以选择要不要做这个加班多的企业工作。

工人之所以选择这份加班多的工作,就是因为他觉得工资比休息时间更重要。用工人自己的话说:“出来打工就是为了赚钱。辛苦一点不要紧,能赚到钱就行。” 所以他们选择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加班,并不是不情愿的,而是在他们自己看来,对他们有利的。

那工人加班的时候也会抱怨他们的工作呀?

是的。但是我们要看一个人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如果一个人抱怨自己的工作,但是仍然不辞职,一个人抱怨自己的婚姻,但是仍然不离婚,一个人抱怨自己的父母,但是仍然不会搬出来住,就说明这个人的抱怨是口头上的自我安慰而已。不辞职,不离婚,不搬出来住,才是最符合他最大利益的选择

孔子说:我从前听到一个人说话,就会相信他说的。我现在改了。我听到一个人说话,仍然不相信他,直到我看见他这样做为止。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 · 公冶长》)

所以我们基于自己的同情心,认为在极端天气里叫外卖不符合配送员的利益。这是一种未经证实的揣测而已。是不是符合配送员的利益,那需要配送员自己说了算。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去问街上的配送员,你愿意不愿意在极端天气里送外卖?也没有必要。

怎么办?你看他愿不愿意接单就好了。在极端天气里愿意接单的,就是愿意送外卖的,就是认为工作比休息更符合他的利益的,这是他自己的判断。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去代替别人做判断。

那人就不应该有同情心了吗?

一个人可以有同情心,可以有爱心,可以有任何情感,这很好。但是一定要记住,情感仅仅是情感而已,本身并不是高尚的代名词。任何未经理性思考的情感,都会给自己或者给别人带来麻烦。 因为同情心不仅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

例如说,一个窃贼在盗窃的时候,他必须偷偷地去做。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做坏事,所以他内心祈祷的是不被抓住,而即使被抓住了,他也不会辩解说自己在做好事,而求得别人的原谅与认同。但是一个人同样是在盗窃,但是他号称自己是因为同情心才做的这件事,所以这件事是好事。他不但不会偷偷地去做,还会光明正大地去做这件事。因为很多人都会认同他,支持他。

所以同情心、爱心之类的情感,是比较低层次的东西。比情感更高的,是理性。一个人只有情感而没有理性,他如果能量很低,就会是一个一事无成,并且经常被人利用而活的很糟糕的人,如果他能量很高,就会是一个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人。

一个人只有理性而没有情感就会更好吗?

对世间的大爱,只需要理性,而不需要情感。因为情感是个人的,并且是盲目的。 情感只能告诉你,这样做我感觉就会好,所以我想要你这么做。所以情感是从 “我” 出发的,一种狭隘的东西。因此,情感只能用来对待身边人,而不能用来对待陌生人,对待整个社会,整个人类。

如果一个人连楼下送外卖的人,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如何知道同一个城市的人需要什么?远在千里之外的同胞,甚至外国人脑子里在想什么?他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办?就应该尊重他的行为,他对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用自己的情感凌驾于他人的判断之上。

老子说:天地从不对哪些东西区别对待,圣人也不会对任何人区别对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对世间有大爱的人,不讲爱,不讲同情,而是讲无为,不干涉,尊重别人对自己的身体和财产所做的决定。因为你出于爱心帮助一个人,实际上就是出于爱心打压了另一个人。

难道出于爱心去帮助一个人不好吗?

就以慈善为例。表面上慈善是出于爱,实际上并不是。慈善是出于自私,是施恩者私心的外在表现。假设一个人接受了别人的施舍 2000 元,另一个人自己努力工作赚了 2000 元,第一个人就会生出一种优越感:你看我不用辛苦就能赚到钱,你这么辛苦赚钱是不是傻?第二个人就会生出愤怒感:凭什么我辛苦工作,和你祈求施舍的收入一样多!

用私人资源经营的慈善尚且如此,那些用公共资源去兴建的项目就更是如此。公共资源不是凭空得来的,所有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花的每一分钱,新增的每一分货币,它背后的真实财富,都是来自每一个贡献者。人们只看见了公共资源能做什么,而并没有看见因为需要征收这项资源,人们从而没有能做什么。人们只知道使用公共资源的人得到了什么好处,看不见贡献了资源而使用不了这个资源的人被夺去了什么。

所以爱心是自私的,是狭隘的,仅仅适用于熟人之间的小范围。你对你太太有爱,她要生产了,你去帮助她,这没问题。但是如果立法规定所有的女人生育都要企业负责,这就有很大的问题。帮助某些人的政策,往往会害了这些人。所以立法应当基于行为,而不是身份。因为是工人所以保护他,因为是穷人所以保护他,因为是老人、孩子所以保护他,这些 “保护” 都会适得其反,都会使得被保护者的情况变得更差。

那么有同情心的人应该怎么做?

有同情心的人,应当用理性来引导、控制这种同情心,具体说就是意识到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因果关系。你同情送外卖的人,但你不点外卖,并不能帮助这些人。因为不点外卖不是帮助外卖配送员的良好手段。相反,点外卖才是帮助外卖配送员的良好手段。因为你点了外卖,就给配送员支付了劳务费,就等于帮助了配送员。

如果一个人空有同情心,而无理性思考的能力,那他就应该谨慎对自己身边的人以外的事情发表看法。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不表态,也是一种自知之明的美德。在以前的社会,那些非理性的普通人的声音很难进入大众传播的领域,我们听到的都是媒体人的,精英的,相对理性的声音。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传播,这就造成了普通人通过互联网来传播一些非理性的,不成熟的想法的现象。

另外,同情本身也并不是不需要资格的。一个人同情另一个人,最起码同情者应该比被同情者过得好才行。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就说我生活的上海,外卖配送员的月薪,平均已经达到一万到两万之间,远高于整个上海市的平均收入。很多没有达到这个收入的人,居然会去同情这些比自己收入高的人,这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奇特的现象了吧。

今天这个话题先讲到这里。如果有更多的想法请在下面留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