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 2009 年接触到奥地利学派的。当时在中国的奥地利学派的圈子里有几位学问很棒的人,邓新华就是其中一位。在当时的中国,熟悉奥地利学派的人不过十几二十人,大家基本上都互相认识,经常一同讨论学术问题。在那个时代,奥派圈子里学术氛围浓郁,大家追求真知的热情,远远高于人际关系和赚钱。每一次聚会,大家都围着饭桌,讨论几个非常烧脑的学术问题,一直到深夜。现在有时候想起来,我还是会很怀念那个时代。
邓新华的理论很正。在很多学术观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上,我都同意他的看法。我和他最大的区别,在于我对于社会规律的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抱有极度的浪漫主义精神。在 20 年前,我是一个摇滚青年,用摇滚乐表达带有愤怒的思考和对社会假象和怀疑。直到今天,我还是会被理想主义的电影感动到流泪。但是邓新华则比我温和得多。同样是奥派,大家追求的理想其实差不多,只是源于性格的不同,我们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和我接触过的人都知道,我对日常的各种经济现象也都有很深刻的思考。在我看来,《柴米油盐经济学》这本书里写的很多都是我想写的话,甚至我本人就写过类似的文章。所以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特别容易理解作者的本意。但是我明白,对于我们奥派来说非常简单的一些结论,对于公众则是陌生的。一般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觉得在某些地方受到了挑战。另外一些思想灵活的人,也一定会觉得非常有意思,茅塞顿开。
例如,在第一部分,作者对中国的医疗体系,并不是像一般的评论者那样全盘否定,而是指出,这个医疗体系是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但是它在某些方面的效率却比西方国家高得多。作者进一步指出,名义上是公立机构的医院,实际上它会带有很多的私营属性。这个体系的效率高,并不是因为它的国有属性,而恰恰是由于它的逐利性,使它部分地适应了市场的要求。这种分析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让我们认识到认清事物的本质,不能靠 “名”,而是要靠 “实”。
在第二部分,作者分析了社会流行的 “复利理财” 的误区,在于 “复利理财”,根本跑不赢 “复利通胀”。这个分析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那些幻想每年百分之几的投资收益就能跑赢通胀的人,到最后会被货币超发引发的通胀收割。那么怎么能跑赢通胀呢?作者没有写。我简单说说:一是要用法币购买抗通胀的资产,例如一二线城市的住宅。二是最好能够低成本地拥有负的法币,也就是负债。也就是说,在保证现金流的情况下,贷款购买一二线城市房产,是普通人抗通胀的好办法。
在第三部分,作者系统性地批驳了流行的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谬论。这一点我也反复提过,在此不做赘述。第四部分是讲福利的陷阱。这个话题需要引起每个人的警惕。希望大家认真读读这一章。第五部分讲管制。其中比较引起我思考的是户口和东北经济的话题。作者写到:“谁说东北经济差是因为东北人观念落后?” 他指出,东北经济落后,并不是因为传说中的东北人的观念落后,而是因为长期计划经济引发的管制太多。这个说法令我深有共鸣。
第六部分,理解商业的话题中,我比较有同感的,是作者对 “工匠精神” 和 “市场精神” 的分析。他认为,能够提升产品质量的,是制造者迎合消费者的选择的这种 “市场精神”,而不是所谓的 “工匠精神”。如果没有 “市场精神”,而只有 “工匠精神”,消费者不会为 “工匠精神” 买单,那么 “工匠精神” 会因为赚不到钱而消失。我认为,所谓的 “工匠精神” 实际上只是一种市场营销的噱头而已。那些批评中国人没有 “工匠精神” 的人,并不了解商业的本质规律,也可能一天也没有进过工厂的大门。
第七部分中我比较认可的文章,其中包括反驳 “中国发展得太快了” 这种错误说法的 “你不会喜欢慢下来的中国” 这篇。第八部分,推荐阅读改革药监体制,和印度医疗旅游的章节。第九部分是人口话题。这是近期和未来中国经济的痛点。第十部分讲房地产。我大体上同意邓新华的意见,但是不同意他在文章中指出 “全民炒房风险高”,理由是 “通胀预期下,人们纷纷涌进房子这个收益相对比较平稳的避险资产。但是涌入的速度太快了,避险的行为又导致了新的风险”。这并不是事实。事实是在中国,炒房者仍然是小众群体,普通人仍然把房产当成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
这本书算不上是一本经济学的学术专著。但是它平实的文笔和广泛的话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确实能够启发一些对世界有思考,但是苦于无法寻找到答案的人。当然了,正确的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理论,能够应用到的话题何止千万,任何的书籍谈论到的都是冰山的一角。我们在读过这本书之后,需要学会的不是具体的结论,而是从此开始获得理性的思考方式,用正确的经济学和政治哲学去理解世界,规划自己的人生,获得对世界的透彻理解和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