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在向我咨询有关 “快乐教育” 的事情。这促使我去研究了这个话题。经过一些信息的检索和基本的判断,我发现几个疑点。在这里向大家分享。
第一,“快乐教育”的概念的问题
“快乐教育” 的概念,很可能并不是一个全世界流行的教育概念,而是一个中国人提出并塑造的,本土的教育概念。
这样认为的一个理由,是用 “快乐教育” 的主题词检索英文搜索引擎,得到的搜索结果大多数与 “快乐教育” 的理念无关,而是名为 “快乐教育” 的教育机构。而与 “快乐教育” 理念有关的结果,也基本上是中国产出的英文信息。而用 “快乐教育” 的主题词检索中文搜索引擎,却能得到大量的教育理念结果。这就不得不使我去怀疑,欧美国家是否有这个理念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不是像中国这样流行。
第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的问题
我为了研究 “快乐教育” 的理念,去买了一本据说是 “快乐教育” 的集大成的书籍《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拿到书以后,我大吃一惊。
斯宾塞是一个英国的古老家族,所以英国有很多叫做斯宾塞的人,例如黛安娜王妃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祖先,都是斯宾塞家族的一员。但是这位据说是作者的斯宾塞,不是旁人,正是我们自由主义和进化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赫伯特 · 斯宾塞。这个人可太有名了。“适者生存” 一词正是他创造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一词,就是反对者用来给他泼脏水的。
赫伯特 · 斯宾塞(1820-1903)是 19 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者之一。他涉猎非常广泛,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英国知识分子中间的旗帜性的人物。美国自由主义学术大本营:美国米塞斯学院,也有他专门的介绍和书籍下载页面。
我也算是对英文自由主义书籍比较熟悉的一个人了。但是我完全没有听说过赫伯特 · 斯宾塞居然有一本写 “快乐教育” 的书。然后我带着这个疑问去搜索了英文网站,发现赫伯特 · 斯宾塞确实几乎没有和 “快乐教育” 的理念沾边的搜索结果。他确实也写过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我也读了一下,发现它和这本中文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差距很大。
这本中文书的疑点很多。首先就是行文上的。怎么说呢?如果你读过哈耶克,或者其他老知识分子的英文学术原著,就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如果你没读过,你可以这样理解:旧欧洲的知识分子写的英文学术文章,绝对不是我们一个过了 6 级的中国大学生能够读懂的。他们写文章长句多,从句多,偏僻词多,有的还极尽卖弄文法和词汇之能事。这种英文即使翻译成中文,也并不容易读懂的。如果不信,可以参考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那么这本中文书,其写作行文,里面的故事和对话之简单易读,相当于《读者》的水平。不用读这本书,哪怕翻一翻目录,就可以看到很多例如: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让孩子远离仇恨,传播爱之类的流行的育儿概念。而书里面的一些文字更是令人不解。在 “注意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章节,甚至提到了:“歌舞厅、网吧、游戏厅、KTV、酒吧、夜总会、洗浴中心等”。天哪!19 世纪的英国有网吧吗?
第三,“快乐教育”理念的最大问题
“快乐教育” 的核心理念如下:
-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使孩子成为快乐的人。
-
因为孩子在快乐的时候,学习知识更加容易,所以
-
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当是调动和调整孩子的情绪,使孩子变得快乐、自信、专注。
我认为这种教育理念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首先,并不是每个孩子的人生目标都是追求快乐。有的人的野心很大,追求的是世俗的,绝对的成功。有的人的野心很小,只想做一个普通人,平平安安过一生。他们并不是单纯地追求快乐,而是有具体的人生目标。如果硬要说每个人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都是去追求快乐,那也没问题。但是 “使孩子成为快乐的人” 就变成了一句万金油,还不如说 “让每个人都能够达到他的人生目标” 比较好。
第二,孩子在快乐的时候,学习知识更加容易,这是事实。但是很多人就以为,想让孩子热爱学习,就应该让他们快乐。
我打个比方。我们看到了动物园里的羚羊,它吃草的时候比较快乐。动物园里的老虎,你给它一捆青草,它不会吃,它也不快乐。你强迫老虎吃草,它更不吃,而且更不快乐。这时候有人说:动物在快乐的时候吃草比较容易。那么我们想让老虎吃草,就应该调动和调整老虎的情绪,使老虎变得快乐、自信、专注。这样老虎就会快乐地吃草了。对吗?
有的孩子学习并不快乐,他们的父母就强迫孩子学习。然后孩子更加不爱学习,而且更加不快乐。这些父母于是就抓狂了,到处去寻找救命稻草,然后就相信了快乐教育。他们以为让孩子快乐了,孩子就能热爱学习,就像以为让老虎快乐,就能让老虎吃草一样。
第三,这些相信 “快乐教育” 的人,没有搞清楚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如饥似渴地热爱学习,越学习越快乐,不让他学习他就不快乐?是因为老师使用了 “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调动和调整了孩子的情绪,使孩子变得快乐、自信、专注” 吗?
我认为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但是大部分的情况下,一个人热爱学习,是因为他对知识有渴望,或者争强好胜,不甘人后。一个对知识有渴望的人,例如我,我上高中的时候,因为觉得高中化学课程太简单,自己去买来大学无机、有机和物理化学课本去学习。我的一个同学,因为觉得高中数学太简单,自学微积分,用微积分解答高中数学问题,因为觉得高中英语太简单,去自学德语,用德语的语法去对照英语的语法,发现它们的异同之处。
我从小是学霸圈子里的一员。我发现学霸之所以是学霸,并不是因为哪个老师调动了他的情绪,使他热爱学习,而是 1、他们本身就热爱学习,学习能让他们聪明的大脑有用武之地,轻松碾压别人。2、学校的课程太简单了,这么简单的东西,随便看看就能考高分,又不用花太多精力,为什么不去做呢?3、即使遇到很糟糕的老师,学霸照样可以学好一个科目,因为学霸学习根本不靠老师,老师不打扰自己就是最好的。
说句实话,如果一个人的学习热情居然需要一个本身充满优秀性格的老师用某种 “合适的方法” 来 “调动”,就说明这个人不适合学习。即使被 “调动” 成功,他也很可能比不上那些根本不需要 “调动” 的学生学得好。因为孔子在两千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天生学习快乐,一个人被 “调动” 之后才会快乐,这其中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说到孔子,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忘了孔子实际上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教育家之一。放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学,是中国人的巨大损失。那么孔子的教育思想说了些什么呢?有人说是 “有教无类”、“束脩而上”。我认为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因材施教”。今天篇幅所限,我简单讲一下。
“因材施教” 的核心,体现在《论语 · 先进》的 “闻斯行诸” 的对话中: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简单翻译一下,子路、冉有两个弟子,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不同的。第三个弟子公西华又有了疑问,说孔子你为啥对同一个问题的答案不一样?孔子说:这是因为两个人的性格不同。
有人会说,因为性格不同,所以需要 “快乐教育” 来调动不同的学生的积极性啊。并不是这样理解的。“快乐教育” 的假设,是人人都有热爱学习的潜能。老师要做的只是调动学生的潜能。但是 “因材施教” 的假设,是人和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适合做这个,有的人适合做那个,有人适合打工,有人适合上学,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官,做生意,或者做学者。
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瑚琏也”。就意味着孔子认为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能做的事情也不同。孔子并不强求每个人达到同样的要求。孔子也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有些得罪人了,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高级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级的学问,因为他听不懂。孔子有没有说中等水平以下的人,我去引导他,激励他,把他搞得很 happy,就能给他讲高深的知识了呢?No No No.
“快乐教育” 的最大问题,在于对人有一个简单幼稚的同质假设。我不同意这个假设。我认为人是异质的。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让他们去选择不同的人生路线。正因为每个人是根本的不同,所以我们不应该选择同样的人生路线,而是勇敢地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而如果假设每个人是同质的,我们就会看不见自己身上的特点,去选择一个庸庸碌碌的,和别人一样的生活。这对我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你呢?
延伸阅读: